|
 |
長久以來,肝炎一直是影響亞洲人健康的一種主要傳染病。一般而言,A
型肝炎(或稱甲型肝炎)由感染至發病的潛伏期較短,約為15至50天,幾乎不會發展成慢性肝炎,也不會有帶原者。
B
型肝炎(或稱乙型肝炎)則不同,由感染至發病的潛伏期較長,約為二至六個月。同時不幸的是約有15% 的病患可能在感染後,發展成為“帶原者”或慢性肝炎,對病人的長遠害處遠大於A型肝炎。
B
型肝炎通常透過血液和體液,經由輸血、使用相同的針頭、性交或“母子傳遞”或“垂直傳遞”而感染。感染後症狀都很輕微,類似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感冒,如:噁心、嘔吐、全身倦怠和食慾不振等;往往病毒並不會引起黃疸、茶色尿等症狀。大部分的病患(85%),在急性期症狀消失後即會逐漸復原,只有極少數的病患(1%)會演變成厲害的猛暴性肝炎,導致肝衰竭,甚至死亡。B型肝炎“帶原者”體內的病毒長期存活在體內,雖對身體沒有重大的傷害,但是也有可能傷害肝細胞,造成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甚至肝癌。
目前,B
型肝炎的檢查是產前檢查中的一個重要項目。透過驗血,如孕婦血液中值測出 B 型肝炎病毒之表面抗原(即“S”抗原或HBsAg),即是我們俗稱的“單陽性”帶原者,“單陽性”帶原者雖然會將
B 型肝炎傳染給別人,包括嬰兒在內,但是傳染性較低。此外,B 型肝炎帶原者若血液中除了“S”抗原外,同時也檢查出“e”抗原(HBeAg),這一類病人俗稱“雙陽性”帶原者,體內病毒具有高度的複製能力和傳染性。根據統計,具有單陽性帶原者的孕婦產下的新生兒,在未接受
B 型肝炎疫苗和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(IMMUNOGLOBULIN) 的情況下,約有20%會成為帶原者。相對的,雙陽性帶原者的孕婦產下的新生兒,在相同的情況下,高達90%會成為帶原者。
懷孕期間若感染
B 型肝炎,其症狀和普通 B 型肝炎並沒有什麼不同,並不會使病情更為惡化。但是因為懷孕本身的生理變化,孕婦若感染了 B 型肝炎可能更容易疲倦、食慾不振,所以應當有充分的休息和補充營養。
在懷孕的前三個月中若感染了
B 型肝炎,流產的機會可能會稍微增加,但是並不會增加產下畸形胎兒的機會,因此孕婦可以安心的懷孕,並不需要考慮人工流產。在懷孕後期若感染
B 型肝炎,可能會稍微增加早產的機會,因此,孕婦應注意早產的跡象,若有早產的跡象,應迅速跟醫師聯繫。
懷孕期間,仍可接受
B 型肝炎疫苗的注射。孕婦在懷孕中若不幸感染了 B 型肝炎,應在十四天內接受 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(IMMUNOGLOBULIN)
和 B 型肝炎疫苗的注射。這種預防措施,有 75% 的機會能有效的防止 B 型肝炎的感染。
無論媽媽是
B 型肝炎的帶原者,或是在懷孕期間感染了 B 型肝炎,這種由母親傳染給嬰兒的方式,就是所謂的「垂直傳染」 。如同之前所述,若母親是單陽性的帶原者,嬰兒受到傳染的機會是
20%。若母親是雙陽性的帶原者,嬰兒受到感染的機會高達 90% ,如果胎兒沒有接受疫苗或免疫球蛋白的治療。
受到垂直傳染的胎兒,在產前就已受到感染的機會並不高。這一類的感染,病毒經過胎盤而傳染給嬰兒,目前為止還無可靠的預防措施。大部分的垂直感染
(90%) 發生在分娩的過程。帶原者陰道分泌物中存在著病毒,此外子宮頸擴張過程中也會有出血現象,胎兒在產道中吞食母體的血液或分泌物,或者出生後經由母親的口水或其他的體液都可能使嬰兒感染。那麼剖腹產會不會減少感染的機會呢?事實上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,嬰兒都會接觸到媽媽的血液,因此剖腹產並不會減少胎兒受到感染的機會。
目前在美國,胎兒出生後不論母親是不是帶原者都會接受
B 型肝炎疫苗。若胎兒的母親是帶原者,在胎兒出生後 (12小時之內) 應立即接受 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疫苗。這種預防的措施能接近
85% - 90% 有效的預防 B 型肝炎傳染。
若母親是帶原者,胎兒出生後仍可哺育母乳。因為垂直感染主要的感染來源來自生產過程,加上母乳中病毒抗原的含量和傳染力較少,嬰兒若經過免疫球蛋白和疫苗的注射後,應有足夠的抵抗力。■
回 【本篇文章頁首】 回 【所有文章目錄】
|
|